80年前的今天
重慶一家照相館里
一位(wei)父親(qin)正(zheng)抱著兒子(zi)拍照
他特地讓8歲的(de)兒子(zi)將(jiang)一份(fen)
《大公報》號外(wai)疊(die)好拿在(zai)胸前
并叮囑兒子(zi)要特意(yi)將大(da)標(biao)題對著(zhu)鏡頭
那(nei)張《大(da)公報》號外大(da)標題正(zheng)是:
《日本投降矣!》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大公報》使用了
前所未有的超大字號
發布這力(li)透(tou)紙背的5個字
號外一經發出
就被民眾搶購一空
人(ren)們奔(ben)走相告(gao),萬(wan)人(ren)空巷
80年前
得知日本(ben)投(tou)降的親歷者
是什么樣的心情?
這是一個等待了太久
為之奮戰太久的消息
這一天
全國各地沸騰了
在延安
詩人蕭三以《延安狂歡夜》記錄這一天
“我還守著一盞殘燈
山溝里死一般地寂靜
忽(hu)然山上山下,人(ren)聲異(yi)常(chang)嘈雜
又聽鑼鼓喧天
有人甚至亂敲銅盆
有的用力吹喇叭
整個延安起了騷動
男女老少涌出窯洞
……
人似潮水流向街(jie)頭,旗幟招展在星空
人(ren)們舞火炬,扭秧歌,喊口號
人們只(zhi)是叫,只(zhi)是跳,只(zhi)是笑”
在蜂擁來去的人群中
有(you)一位拄著拐杖的榮(rong)譽軍人
他是(shi)在平型(xing)關大捷(jie)中光榮負傷的(de)
他激動地說:
“我的血沒有白流!”
人群中一個賣(mai)水(shui)果(guo)的商販(fan)
情不自禁地跳了起來
把(ba)筐中(zhong)的水果拋向空(kong)中(zhong)
大聲喊道:
“不要(yao)錢的勝利(li)果,請大家自(zi)由吃呀(ya)!”
人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重慶
整個城市像是“沸騰(teng)的開水鍋(guo)”
當地一家報紙(zhi)記錄下這一刻:
“磁(ci)器口一(yi)露宿的瞎眼叫花
聞(wen)得鞭炮聲,忙問啥(sha)事
知(zhi)是日(ri)本投降(jiang)的消息(xi)后
他(ta)便拋去(qu)破碗、竹杖作瘋狂地吼(hou)叫(jiao)
亂吼亂跳一陣
附近水果攤被他踩翻好幾(ji)處
要(yao)是(shi)在(zai)平(ping)時,叫花真是(shi)兇多(duo)吉少(shao)
但是攤販不僅不發怒
反(fan)去抱著叫花喊:‘安逸!’”
在昆明
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
曾經發誓
抗戰一(yi)日(ri)(ri)不(bu)(bu)勝利,就(jiu)一(yi)日(ri)(ri)不(bu)(bu)剃須
得知日(ri)本(ben)投降的(de)消(xiao)息后(hou)
他立馬去剃了胡須
留下了(le)這(zhe)張(zhang)為(wei)人熟知的照片(pian)
在上海
著名作曲家陳歌辛得知消息后(hou)
心潮澎湃
創作了(le)歌曲《恭喜恭喜》
“皓皓冰雪溶解
眼看梅花吐蕊
漫漫長夜過去
聽到一聲雞啼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陳歌辛(xin)為自己(ji)署名“慶(qing)余(yu)”
很多人不知道
現(xian)在這首總在春節播放(fang)的歌曲
寫下的時候
恭喜的不是新年來到
而是(shi)“慶祝劫后余生”
恭喜贏得勝利
80年前的這一天
不只有歡笑
還有淚水
為了這場勝利
中國人(ren)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1945年8月15日
鄧玉芬在親(qin)人的墳前(qian)哭了
家住今屬北(bei)京密云的鄧玉芬
家境貧寒
和丈(zhang)夫含辛茹苦(ku)地(di)拉扯起(qi)7個兒子
1933年(nian),鄧玉芬的家鄉
被日本侵略者占領
劃入偽“滿洲國”
侵略者(zhe)強迫(po)百姓忘記自己是中國(guo)人
鄧玉芬對孩子們說:
“記住,咱是中國人
到死(si)也不能忘(wang)了(le)祖宗!”
1940年
八路軍來到(dao)密云豬頭(tou)嶺
鄧玉(yu)芬第一次(ci)聽八路軍(jun)宣(xuan)講抗(kang)日道理
懂得了(le)只有窮苦人(ren)都行動起來
拿起槍桿(gan),才能(neng)救國(guo)救己
她和丈夫商量:
“抗日是咱自己的事
把兒子叫(jiao)回(hui)來打鬼子去吧!”
鄧玉芬的大兒永全
二(er)兒(er)永水成為游(you)擊隊戰士
后來,三兒永興
不堪忍受財主(zhu)的欺壓跑(pao)回家來
鄧(deng)玉芬又送三兒參加了白河游擊隊(dui)
三個(ge)兒子隨游擊隊到外地作戰(zhan)
鄧玉芬托人捎去話:
“別惦記家,安心(xin)打鬼子”
兒子在外抗戰
鄧玉芬在家為八路軍
燒水做飯、縫補衣服
為傷(shang)員喂湯喂水、精心照顧(gu)
把糧食省下來,自己以野菜充(chong)饑
每當傷病員痊愈離開
她(ta)都像送兒子出(chu)征一樣
拉著手送出老遠
1942年,噩耗傳來
丈夫任宗武和(he)五兒永安(an)被日軍殺害
四兒永合被抓走
鄧(deng)玉芬(fen)聞訊(xun)幾次(ci)暈厥過去
她對兩個小兒子說:
“姓任(ren)的(de)殺(sha)不絕,咱和鬼子拼到底!”
1942年秋
大(da)兒永全在戰斗中壯烈犧(xi)牲
1943年夏
四兒永合慘(can)死在鞍山監獄
1943年秋
二兒(er)永水在戰斗中負傷回家休養(yang)
因傷情惡化死在家里
1944年春
日軍進行瘋狂“掃蕩”
小六兒跑丟了
鄧(deng)玉(yu)芬(fen)背(bei)著7歲的小七
躲進一個隱蔽山洞
為(wei)了掩護(hu)藏在附近的鄉親和(he)干部們
她眼睜睜地看著幼子
連病帶餓死在懷里
她(ta)再(zai)也(ye)承(cheng)受不住這巨大的打擊
當即昏過去
醒來時鄉親們告訴她
敵人撤走了
小七埋在山坡上
鄧玉芬(fen)撲倒在(zai)孩子的小墳上
失聲痛哭
淚水(shui)一滴滴滲入墳(fen)土……
失去六位親人
鄧玉芬告訴自己
要堅強地活下去
她要親眼看到(dao)勝利的那(nei)一天
1945年(nian)8月15日這一天
鄧玉芬眼噙淚花
告慰九泉之下的親人
咱們勝利了!
還有人下定決心
讓日軍罪證重見天日
1937年12月(yue)13日
日軍侵占南京
進行了慘絕(jue)人寰的(de)南(nan)京大屠殺
15歲的羅瑾躲(duo)進南(nan)京安(an)全區
逃過一劫
1938年初
羅(luo)瑾到“華東照相館”當學徒工
在為一個日軍軍官
沖洗兩卷“櫻花牌(pai)”膠卷時
發現其中有多張
日軍砍殺中國軍民
侮辱中國婦女的照片
羅(luo)瑾氣憤(fen)不已,他加洗了一套(tao)
作為日(ri)軍的罪證(zheng)保存起來
后來,他選出16張
裝訂成一本小相冊
他在相冊封面上
畫了兩顆滴著血的心
和一(yi)把刺(ci)向心臟的匕首
旁邊寫了一個大(da)大(da)的(de)“恥(chi)”字
1940年,迫于生(sheng)計
羅瑾(jin)被招募到汪(wang)偽某集訓隊(dui)
學習電訊技術
他(ta)偷偷地將相(xiang)冊轉移到
集訓隊駐地毗盧寺
1941年的一天
日偽突然展開搜查
羅瑾趕緊將相冊藏到
毗盧寺后院茅廁(ce)的(de)墻洞(dong)內
后來,當(dang)他(ta)準(zhun)備把相冊(ce)轉(zhuan)移時
發現相冊不翼而飛
為了安全起見,他立刻逃離(li)南京
其實,相冊沒丟
同在集訓隊的吳旋
意外在茅廁(ce)發現了這本相冊
看到里面的內容后
他趕緊將相冊(ce)揣進口袋里
后又在夜里
藏到大(da)殿內(nei)佛像(xiang)的底座下(xia)
1941年秋(qiu),吳旋趁著夜色
將相冊從佛像(xiang)底座下取出
塞在小皮箱的底層
并冒(mao)著生命危險保存(cun)相片
直(zhi)到(dao)1945年8月15日
日本人投降了
他才松了一口氣
1946年,吳(wu)旋聽聞
即(ji)將對日本(ben)戰犯進行審判
他將保存了數年之久的
16張(zhang)南(nan)京(jing)大屠殺罪證照(zhao)片呈交
作為“京字(zi)第(di)一號(hao)證據(ju)”
在對南京(jing)大屠殺案主犯
谷壽夫的審判中發(fa)揮了重要作用
80年了
故事還在繼續
我們從未忘記
1970年,鄧玉芬因病逝世
享年79歲
臨終(zhong)前(qian),她囑咐(fu)親人:
“把我埋在大路邊
我要(yao)看著孩子們回來”
在鄧玉芬生活過(guo)的(de)村子里
當地政府修建了
“英雄母親鄧玉芬”主題雕(diao)塑(su)
和英雄母親主題廣場
英雄母親鄧玉芬佇立在山巖上(shang)
左(zuo)手握布鞋(xie),右臂(bei)挎(kua)針線(xian)筐
她眺望著遠方
迎接親人和戰士們勝(sheng)利歸來
后來,羅瑾定居福建(jian)大田縣(xian)
重操舊(jiu)業,開了一家照相館
1995年6月(yue)10日
羅(luo)瑾與(yu)吳(wu)旋時隔半個多世紀(ji)后
在南京重逢
已過古稀之(zhi)年的羅瑾與吳旋(xuan)
一同參觀
侵華日軍(jun)南(nan)京大(da)屠殺遇(yu)難同胞紀(ji)念(nian)館(guan)
兩人還前往毗盧寺
指認(ren)當年藏照片(pian)的茅廁所在地
1998年,吳旋在南(nan)京去世
2005年,羅瑾(jin)在上海病逝
《南京照相館》上映
80年了
我(wo)們為什么要記住(zhu)這一天?
為了那些
沒能活著看(kan)到這一天的人
為了那些
甘愿赴死只為更多人
能(neng)活(huo)著看到這一天的人(ren)
為了那些
送了一個又一個兒子上(shang)戰場
又失(shi)去一(yi)個又一(yi)個兒子的(de)母親
為了那些
在(zai)戰火中流(liu)離失所、飽受欺辱
卻仍以勇氣和信念
堅持到這一天的人
為了傷亡的3500多萬(wan)同胞
為了那些
用血肉之軀(qu)筑起新的長城(cheng)的人
他們付出如(ru)此巨大的犧牲
所期盼的不過是
我們今日的幸福生活
正義必勝
和平必勝
人民必勝
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
| 責 編:周 芒
| 一(yi) 審:高(gao)紅梅
| 二 審:項 麗
| 三 審:甘豐錄
| 來 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