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船舶集(ji)團黨組從上海市(shi)委組織(zhi)部(bu)獲悉,急需(xu)防(fang)疫志愿者轉運密接人員,立即部(bu)署滬(hu)東中華在24小時內派出100名(ming)志愿者隊(dui)伍(wu),火速到(dao)崗投入戰(zhan)斗。青年報對此進(jin)行了專(zhuan)題(ti)報道。
5月17日14時,中國船舶集團黨組從上海市委組織部獲悉急需一批防疫志愿者赴楊浦區拔點清面重點區域轉運密接人員。中國船舶下屬滬東中華聞令而動,在24小時內完成了100名志愿者隊伍組建、核酸檢測、集結培訓、防疫物資發放、火速到崗投入戰斗等工作。
據記者了解,此(ci)次轉(zhuan)運情況非常特殊,轉(zhuan)運對象多(duo)為控(kong)江(jiang)街道養老(lao)院65歲以上的老(lao)人(ren)。滬(hu)東中華選派的精兵(bing)強將,都具有(you)豐富(fu)的一線抗(kang)疫經驗。在這支100人(ren)的志愿大軍(jun)中,也有(you)不少青年(nian)志愿者的身影。
年輕就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情
2001年出生的李濟深是標準的00后,在得知這次的活動后第一時間報名。“這段時間在公司內部的生活區,我也參與了一些志愿活動,但像這樣的對外緊急任務我還是第一次參加。”李濟深說道。
5月18日13:30,李濟深等志愿者來到指定的酒店準備接收轉運來的老人。在此之前,志愿者們已經接受了相關培訓,包括防護服穿戴、消毒要點、轉運注意事項等。
在任務分工上,因為老人情況不同,對于能夠自主行動的老人,志愿者團隊指派一至兩人陪同攙扶到對應房間;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李濟深等人準備了擔架和輪椅接應。考慮到擔架可能無法進入電梯,志愿者團隊認真制定工作方案,6人一組接力,利用步行梯將老人抬下樓,跟車護送到隔離點,再抬上樓,送到隔離房間。
直至當晚23:00,李濟深等人幫助近百名老人成功到達房間。簡單吃過晚飯,23:30,李濟深又隨隊轉戰敬老院,開始從敬老院轉運老人的任務。
“面對臨時轉運,能看出來有些老人還是比較害怕的。”李濟深告訴記者,記得當時接到一位91歲的老奶奶,她身體還是比較硬朗的,可以自己行動。一開始老人還不停地詢問我們,“這是要去哪里啊?”“接下來要做什么”……我連忙安撫道:“奶奶,不用擔心,我們就是幫您換個地方,那邊也有監護人員管理你們的日常生活。”漸漸地,老人情緒穩定下來,也很配合我們的工作。
在轉運的四十分鐘左右的過程中,這位老奶奶一直抓著志愿者的手,一刻也沒有松開。也許對于老人來說,這只手能給予她力量,也是她值得信賴的依靠。
經過將近18個小時的轉運,李濟深順利完成第一批指定任務。談及參加此次抗疫攻堅,李濟深表示,其實我當時也沒想太多,覺得年輕就應該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成為老人最信任的人
滬東中華總裝二部田雪明也是這次“突擊隊”的成員之一,90后的他擔當起小組領隊的角色。到達敬老院后,田雪明立刻配合院里工作人員,了解轉運老人的相關信息,包括行動情況、精神狀況、疾病情況等。隨后,田雪明帶領小組成員依次開展轉運工作。
“我們是穿著防護服進去的,突然看到這么多‘大白’,老人們不免有些緊張,問的最多的就是‘去哪里’。隨著我們一趟趟幫著老人下樓、上車,老人們開始逐漸信任我們。因為轉運的部分老人中存在核酸異常的情況,有些老人還會時不時關照我們要注意防護。幫他們送上救護車時,老人還和我們連聲表示感謝。”田雪明說道。
行動當天正逢下雨,給志愿者轉運工作帶來了不便。為了照顧好老人,志愿者們為老人打上雨傘,悉心攙扶。尤其是在擔架轉運時,田雪明等人更加小心,動作以穩為主。在眾人合力幫助一位老人抬上急救車的那一刻,老人家向田雪明等人豎起了兩個大拇指。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小時的相處,但志愿者的努力和付出,老人都看在眼里,田雪明等志愿者也成為了老人當下最信任的人。
“通過這次的志愿活動,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定要珍惜抗疫的成果,真的來之不易。”田雪明說道,我們當天全程穿著防護服,又遇上天氣濕熱,時間長了還是挺難受的。想著那些在抗議一線堅守了更長時間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他們比我們更辛苦,應該向他們致敬。
據悉,5月18日至5月22日,短短5天,志愿者團隊通宵達旦,已完成9個養老院624名密接人員轉運,其中老人495人,臥床老人283人。“在這幾天中,我們每天主要工作就是在各養老院轉運老人。每天汗流浹背,志愿者們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在這樣的特殊時期、特殊地方更需要我們沖鋒在前,扛起特殊責任,奉獻一份力量。”總領隊崔玉說。
| 來 源:青年報
| 責 編:王 琦
| 校 對:周 芒
| 審 核:項 麗(li)/甘豐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