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記者問過黃旭華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金,您準備怎么花?
黃院士微微一笑,說我還沒想好,但肯定不會自己花。
這筆獎金到底怎么花,如今,他給出了答案……
黃旭華:“我的捐贈,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起到‘種子’的作用,引起社會的響應,讓更多的人都來關注、關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業。”
為鼓勵裝備科研(yan)人員不斷(duan)開拓創新(xin)(xin)、勇攀高峰(feng),中國船(chuan)舶七一(yi)九所(suo)名譽(yu)所(suo)長、中國工程院(yuan)院(yuan)士黃旭華向(xiang)七一(yi)九所(suo)捐(juan)贈1100萬元個人所(suo)獲獎(jiang)金,作為科技創新(xin)(xin)獎(jiang)勵基金,以(yi)激勵更多優秀(xiu)人才(cai)脫(tuo)穎而出。
10月28日上午,黃旭華科技獎勵基金捐贈儀式暨成立大會在七一九所舉行。黃旭華院士女兒黃峻、七一九所有關領導、專家、科研人員代表及近三年入所的青年員工等參加捐贈儀式暨成立大會。
為用好黃旭華院士捐贈的獎金,七一九所遵照他的意愿,設立“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制定了《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管理辦法》,成立了相應的管理組織機構。該獎勵基金每兩年評選一次,用于獎勵為推動裝備研制事業創新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科研人員。
會上,黃旭華院(yuan)士向七(qi)一(yi)九所所長吳鵬(peng)煒頒授捐贈牌,并(bing)為與會的(de)年(nian)輕科(ke)(ke)技(ji)工作者授課(ke)。他(ta)講述了老一(yi)輩〇九人白手起家(jia)、艱苦創業(ye)的(de)過程(cheng),分享了他(ta)們(men)克服艱難險阻,變“不(bu)可能”為“可能”,研制出中國(guo)第一(yi)代(dai)核潛艇的(de)感(gan)人故(gu)事。他(ta)指出,科(ke)(ke)學技(ji)術的(de)發展是(shi)不(bu)斷創新、沒(mei)有止(zhi)境的(de)。“自主創新是(shi)我們(men)攀(pan)登世界科(ke)(ke)技(ji)高峰的(de)必由之路。”
他寄語在座的青年員工,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人孕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〇九精神,像他們一樣,拼搏進取、開拓創新,為鑄就國之重器再創輝煌、再立新功;要樹立敢于創造的雄心壯志,自覺肩負起光榮歷史使命,面向世界,堅定創新自信,抓緊創新機遇,勇攀科技高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目前,黃旭華院士已將個人所獲得的各級各類獎項獎金逾2000萬元,幾乎全部捐獻出來,用于國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業。
10月29日,黃(huang)旭華院士捐贈的消息迅(xun)速傳(chuan)遍網絡,登上微博熱搜榜,贏得網友一片贊(zan)譽(yu)。
| 來 源:七一九所
| 通訊員:汪文思
| 責 編:高紅梅
| 校 對:周 芒
| 審 核:項 麗/甘豐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