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船集團旗下七〇七所和暨南大學等構建的深度合作研究團隊,在國際權威頂級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Navigation-grade interferometric air-core anti-resonant fibre optic gyroscope with enhanced thermal stability”的最新研究成果,實現了空芯光纖陀螺領域的新突破。
該技術(shu)可推動光纖慣性(xing)導(dao)航系統的技術(shu)升級和產品創新(xin),隨著空(kong)芯光纖制備與陀(tuo)螺整(zheng)機集成(cheng)相關工藝的不斷成(cheng)熟,空(kong)芯光纖陀(tuo)螺有望成(cheng)為下一代高精度光纖慣性(xing)導(dao)航系統的標配器件,推動整(zheng)個行業(ye)向更(geng)高性(xing)能、更(geng)小(xiao)體積、更(geng)低功耗的方向發展。
光纖陀螺儀是主流的導航元件之一,但傳統實芯光纖陀螺材料的固有缺陷始終制約著溫度、磁場等性能邊界,致使設備體積、功耗增大。為破解這一困局,國際學術界自20世紀90年代起,便將目光投向空芯光纖技術路線,但始終深陷“理論完美、工程無解”的困境。
多年來,該團隊始終聚焦空芯光纖陀螺整機構建技術困境,并創新性地形成了空芯光纖環圈波導空間耦合封裝和匹配空芯光纖物性特點的環圈制作技術,攻克了空芯光纖陀螺樣機構建瓶頸難題。
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創新實現了兩大技術跨越:
1 精度突破:首次將空芯光纖陀螺提升至導航級精度;
2 環(huan)境穩定性:驗證出溫度(du)靈敏度(du)較傳統光(guang)纖陀螺降低一個數量級。
(a)空芯光纖陀螺光路(lu)圖 (b)樣機外觀(guan)圖 (c)角速(su)度測量(liang)曲線的Allan方差
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們在空芯光纖陀螺技術領域實現從理論創新到工程應用研究的跨越,為慣性導航技術發展鐫刻下鮮明的印記。
| 來 源:七〇七所
| 責 編:鄺展婷
| 校 對:方 浩
| 審(shen) 核:項 麗/甘豐錄